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全本TXT下載-(前蜀)強思齊 御疏和成疏和御注-最新章節全文免費下載

時間:2018-11-07 07:20 /推理小說 / 編輯:蘿絲
獨家小說道德真經玄德纂疏由(前蜀)強思齊最新寫的一本修真武俠、神魔、哲學的小說,故事中的主角是上公曰,成疏,御注,書中主要講述了:第二舉守到而能降瑞。 天地相涸,以降甘

道德真經玄德纂疏

作品字數:約18.9萬字

作品篇幅:中篇

閱讀指數:10分

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》線上閱讀

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》章節

第二舉守而能降瑞。

天地相,以降甘,人莫之令而自均。

御疏:侯王守,以致和平,則無祆沙災害,地平天成,二氣泰,以相和,降灑甘,善瑞侯王也。河上公曰:成同雲:天地相者,謂人君守德,天地,和氣流洽,嘉瑞自臻,人無命令,化自均平。甘者,和氣之也。

第三始制下廣其制用。

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

御注:人君以政平,始能制御有名之物,故有名之物,亦盡為侯王所有矣。既,盡也。御疏:制,御也。有名者,天下有名之物也。既,盡也。言侯王守精一,則天降善瑞,惠化無心,均平若一。如此始能制御有名之物,物歸有,故有名之物亦盡為侯王所有矣。河上公曰:始,也,有名,萬物也。無名能制於有名,無形能制於有形。

夫將知止。知止不殆。

御注: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,則夫有名之物,亦將知依止於侯王,知依止有之君,所以無危殆之事。御疏:殆,危殆也。侯王若以而化,萬物自賓,則夫有名之物,亦依止於侯王。能依止有之君,所以無危貽之事矣。故云知止所以不殆。河上公曰:有名之法,盡有情,叛離德,故致毀,經雲知止所以不殆。成疏:筌蹄既忘,妙理斯得,止名會實,故無危殆。榮曰:子依鈴無傷害,人依故無危殆也。

第四譬下將以結成。

在天下,猶川穀之與江海。

御注:天降甘以瑞,有之君在宥天下,天則應之,猶川穀與江海通流耳。御疏:此結侯王守,則天必應之,故云譬有之君在理天下,陶以仁德,則自致太平。和氣天,天瑞必應,猶川穀之,而與江海通流耳。王弼曰:此舉諭言不居一天下,今將在天下法。譬之猶川穀之與江海,川穀為末,以喻於有名,江海是本,以喻於無名。川穀從何而來,從江海而來,今座狱歸何處,還復歸於江海。有名從何而來,從無名而來,今攝化眾生,歸何處,還歸於無名。河海若無川穀,則無以滿,川穀若無江海,則無以流。無名若無有名,則無以顯。有名若無無名,則無以出。江海猶川穀,故所以滿。無名由有名,故以顯也。

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

知人章所以次者,者明君王守則萬物自賓,此章明所賓之君。此一章內,物有三句一意,連次而來,遂分為四。第一明自知,自知則明瞭,第二明自勝,自勝則全強,第三明知足強行,明安貧而樂,第四結其而不知,善其不違天理。

第一明自知,自知則明瞭。

夫明鏡以淨瑩形,幽谷以虛納物,大冶陶鑄,先忌於鎮鄒,造化分形,必不言於人耳。則知用智迷,失所者亡,故七聖馳車,問襄城而不得,一子凝觀,坐河陽而冥然。堯舜以禪讓大全,燕秦以爭權失國。是知息智自勝,洽於誰耶。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

御注:知者役用以知物,明者融照以鑒微,智則無所不知,明則無所不照。御疏:知,識察也。夫心與境,是以生知。生知之心識察事,是名知法。成曰:謂照達境,鑒人機,大小淺,無不悉知。為智自知己宿命善惡,三代報應,無不明也。河上公曰:能知人好惡,是智。人能自知賢與不肖,是為反聽無聲,內視無形,故為明也。榮曰:聞而知之謂之聖,見而知之謂之智,然則外難知者人也,內難知者己也。鑒人而知善惡者,智也。照己而知得失者,明也。知善就君子,如染芳蘭,知惡遠小人,如去鮑肆。智得盡之以忠貞,知失除之以悔懷,此乃明智也。若乃清重玄之路,照虛之門,知人者識萬境之皆空,自知者體一之非有,一非有,內豈食於名利。萬境皆空,外何染於聲。內外清靜,故曰明哉。物我皆通,故智也。按《南華經》曰:黃帝遊乎赤之北,登乎崑崙之丘,而南望還歸,遺其玄珠,使智索之而不得,使離朱索之而不得,使契詬索之而不得,乃使象罔。象罔得之,黃帝曰:異哉,象罔乃可得之乎。若用人間之巧智辨是與非,狱秋到原,未聞斯旨。惟當滅智,可契真詮。故經雲:非以明民,將與愚之,即其義也。

第二明自勝,自勝則全強。

勝人者有,自勝者強。

御注:能制勝人者,適可謂有。能自勝其心使弱者,方可以全其強矣。御疏:勝人者,謂以權智制勝於人,如此之人,適可謂之有爾。自勝者,謂自能制勝其心,使心弱,弱之,物不能加,故可全其強爾。故下經雲:守意座強。又曰:勝剛,弱勝強,故云自勝者強。河上公曰:才幹勝人,不過有。有之人,叉有其敵。有其敵者,則強弱未定。今以制情,謂之自勝。自勝之人,無敵於外。無敵於外者,可謂強矣。榮曰:夫用者,大則勝人。用德者,德高則伏物。進修業,自強不息,不溺於非,斯自勝也。修者忘懷,則外物無害,故勝人。虛心而弱骨強,故言自勝。

第三明知足強行,明安貧而樂

知足者富,強行者有志。

御注:知止足者無貪,可為富矣。強行者不懈怠,可謂有志節矣。御疏:知足在心,心若知足,則無貪,雖草食瓢飲,傲然自足,可謂富矣。強勉行,曾不懈怠,自知自勝,終久不渝,可謂有志節矣。河上公曰:強由動也,人能勤亦有意於人。榮曰:知分之人,雖一瓢而為富,貪利之者,積百萬而為貧。飾躬勵己為強行,信彌篤為有志,按《南華經》雲:曾子居衛縊無表,顏腫膾,手足胼胝,三不舉火,十年不製,正冠而纓絕,捉拎而肘見,納屨而踵次,曳展而歌商,頌聲滿天地,若出金石者,天子不得臣,諸侯不得友,故養志者忘形,養形者忘利,蓋謂知足也。

第四結其而不忘,善其不違天理。

不失其所者久,而不亡者壽。

御注:知足強,不失其所恆,則是久於其。又注:者分理之終,亡者夭枉之數,壽者一期之盡。夫知人勝人,必招殃咎,知足強,乃得天常。得天常者,而不亡。一期之盡,可謂壽矣。御疏:知足強等行,人所常行,若不失其所恆,即是久能行者矣。又解雲:同不失所者,則可以長久。又疏:者,分理之終。亡者,夭枉之數。壽者,一期之盡。言委順得常,不失天和,頹然任化,而去者得一期之盡,可謂壽矣。若不鞭其後,生理不全,雖單豹有嬰兒之,張毅有豐高之貴,不終天理,焉得為之壽乎?故《莊子》曰:天下莫壽於殤子,而彭祖為夭。河上公曰:人能自節養,不失其所,愛天之精氣,則可以長久。

汎兮章第三十四

章所以次者,章明賓之君,由能自知自勝,此章明能成光大之業,皆為法忘功。就此門中,分為三別,第一標大汎兮,示左右略無封吵,第二功成不有,明小大難與為名,第三舉聖人不貴其,以全光大之業。

第一標大汎兮,示左右略無封畛。

夫四大居尊,一人為首,明者為之視,智者為之謀,端坐紫宮,無為自得,況大廣汎,物資生,河上真人騰青雲於百丈,淮山仙客,嚼丹桂於三秋,昊主謁葛玄於中,漢武接上元於雲路,則知可左可右,其斯之謂歟。

汎兮,其可左右。

御注:大汎兮,無繫而能應物,左右無所偏名。御疏:汎兮者,無繫之貌也。言之為物,非陰非陽,非非剛,汎然無繫,能應眾象,可左可右,無所偏名。故《莊子》曰:夫未始有封。河上公曰:汎是無滯言,汎汎若浮,若有若無,視之不見,說之殊離,罄無不宜,在人所用,故用周內外,左右鹹得,故云其可左右,不可左右也。

萬物侍之以生而不辭。

御疏:言天地萬物皆恃賴大通生之功,以全其生理,而大生化,妙本無心,雖則物恃以生,而不辭以為勞倦。又解雲:物不辭謝於爾。河上公曰:恃,待也,辭,憚也。物實資待至而得生成,能生成而不辭憚也。

第二功成不有,明小大難與為名。

功成而不名有。

御注:言萬物恃賴沖用之而生化,而不辭憚以為勞,功用備成,不名己有。御疏:功者生成之功也,言大生物之功備成,而不以其物為己之有。又解:之生物雖則功成,其功雖成,曾不名有,言忘功也。成疏:生化群品,至功潛被,而歸功於物,故不有功名。愛養萬物而不為主,常無可名於小。御注:愛養群材,而不宰於物,於物無,則可名於小,言不可名小也。御疏:此聲解義也。雲可名小者,是不可名小爾。夫生#2萬物,愛養熟成而不為主宰,被萬物,常無心,豈是之狹小耶。故云可名於小者,言不可名於小。成疏:被者,覆育也。雖覆育萬物而匿德藏名,泊然無形,故不為主,似若微小,以是聲義,言不小也。

萬物歸之而不為主,可名於大。

御注:愛養之,故萬物歸之,有萬物不同,而不為主,則可名為大。言不可名大,非小非大,故以難名矣。御疏:萬物歸之者,歸生成之功也。言萬物歸不為主,有此萬物棄而不收,豈是不廣大。故云可名於大爾。既雲可左可右,所以非小非大。非小非大,固難與為名。注云:有萬物不同者,《莊子》文也。成疏:能生長為物所歸,譬彼大海,方玆虛谷,雖物所歸,不為物主,既不為物主,可名大耶。言不可名大。

第三舉聖人不貴其,以全光大之業。

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御注:是以聖人法忘功,終不自為光大,故能成其光大之業。御疏:言理天下之聖人,布德施惠,淳風偃化,物遂生成,法忘功,不自為尊大,故能成其光大之業也。成疏:明體聖人,忘我存物,靜退謙,終不為大,只為先物後己,忘功忘大,故為眾聖之長,獨居三界之尊,而成其大也。

1弛:原作『施』,據文義改。

2生:原無生字,據文義補。

☆、第12章

執大象

大象章所以次者,章無方之用,利物忘功,故次此章,顯忘功之人,為物之所歸往,就此章內,文有三重,第一明物之歸依,皆獲利益,第二舉樂餌為譬,表理虛玄,第三示非非聲,而妙用無盡。

第一明物之歸依,皆獲利益。

夫五嶽分形,泰山為長,三才肇位,聖主居尊,舉綱則眾目自至,樞則群方。是執大象也,天下歸焉,虛忘之德既弘,坐進之言可大,豈比陽椿败雪,郢曲奏而成虛,芳餌紅鱗,過客止而無實,則知玄言味澹,俗士之而無知,金格理清,愚夫之而罕得,非執大象者,孰能體之乎。

執大象,天下往。

(14 / 36)
道德真經玄德纂疏

道德真經玄德纂疏

作者:(前蜀)強思齊 型別:推理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